消耗性凝血病是一个综合征,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,在毛细血管、小动脉、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,形成广泛的微血栓。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,消耗性凝血病,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,产生休克、出血、栓塞、溶血等临床表现。消耗性凝血病该怎么办?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。
AT-Ⅲ浓缩剂及合成抗凝血酶剂的应用实验证明,AT-Ⅲ下降到一定水平时,即使增加肝素量也不能提高其抗凝作用,有人认为AT-Ⅲ水平低至正常的50%时,就应补充AT-Ⅲ。日本有人在静滴肝素10000u/d,同时静脉滴注AT-Ⅲ1500u/d,相当于血浆1500ml的含量。
肝素的剂量及用法:一般采用中等剂量,每4~6小时静脉注射50mg或连续静脉滴注(每小时滴10mg左右)。24小时用量为200~300mg(每100mg=12500u),每次静注前需测凝血时间(试管法),使控制在20-30分钟之间,适当调整肝素剂量,一直用至DIC检查指标恢复正常。
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常用者为潘生丁,400~600mg/d,分3次口服,或将100~200mg置于100ml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,每4-6小时重复1次。阿司匹林1.2~1.5g/d,分3次口服。两者合用则需减少剂量。适用于轻型DIC或高度怀疑DIC而未能肯定诊断者。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滞度,抑制血小板聚集,一般用量为500~1000ml静脉滴注,主要用于早期DIC,诊断尚未完全肯定者,也可与潘生丁合用。
要卧床休息,避免食用过硬的食物,要做凝血常规检查,了解是哪种凝血因子缺乏,然后补充血浆,冷沉淀治疗,同时静脉滴注止血药,如止血敏,氨基己酸,也可以静脉补充维生素K治疗。